首页 > 诗文 > 贝琼的诗 > 已酉端午

已酉端午

[元代]:贝琼

已酉端午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,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。

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,陶渊明即使不喝酒,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。

注释

端阳:端午节。

晦冥:昏暗;阴沉,昏暗气象,出自《史记.龟策列传》。

汨罗:汨罗江。

吊:凭吊,吊祭。

英灵:指屈原。

海榴:即石榴,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,故名。

渊明:指陶渊明,东晋诗人。

独:独自。

醒:清醒。

已酉端午创作背景

 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(明太祖洪武二年)夏历五月初。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,天气昏暗,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,心中感慨作下此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孙正国.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.北京:中国社会出版社,2008:191

2、谢晨星.铁门诗人贝琼生平考.时代文学(上半月),2012(4):180-181

已酉端午鉴赏

 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,天气昏暗,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,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,怀才不遇,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,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,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,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,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,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,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。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。

  此诗起句写景,先写端午节的天气,晦冥而有风雨,借景抒情,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,第二句兴“英灵何在”之叹,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,运用屈原之典故,进而感伤身世,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,“汨罗无处吊英灵”一句中的“无处”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,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。

  后两句将“榴花”拟人化,一个“笑”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,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,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,借榴花之“笑”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。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,运用对比的方法,表在自嘲,实指超脱自我。一个”醒“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,回味无穷。

  整首诗委婉多姿,工致含蓄,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,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,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。

贝琼简介

唐代·贝琼的简介

贝琼(1314~1379)初名阙,字廷臣,一字廷琚、仲琚,又字廷珍,别号清江。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,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,年八十余岁。贝琼从杨维桢学诗,取其长而去其短;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、元丰诸家。文章冲融和雅,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,足以领袖一时。著有《中星考》、《清江贝先生集》、《清江稿》、《云间集》等。

...〔 ► 贝琼的诗(6篇)

猜你喜欢

俚言奉送大司徒白翁毕老先生昼锦

明代孙之獬

石头王气藉公扬,突尔县车鬓未苍。供茹芝探四皓紫,欲分金乏雨疏黄。

勒名鼎上虫鱼瘦,赐浣湖中烟月长。只恐东山栖不稳,九州转运苦戎羌。

感怀冬夜

明代赵迪

穷冬天地闭,积雪暗河关。身世随孤雁,家林隔万山。

江声回积梦,灯影对愁颜。遥夜心千里,萧萧两鬓斑。

枯山

宋代释居简

嵌岩礧砢无津润,踞地盘空隐雾深。万窍怒号从定起,试听枯木里龙吟。

庸庵同年于甲子重九集饮浦江高楼有诗纪事依

近代陈三立

寄命湖船带梦游,又依海客恋残秋。

楹书壁挂成千劫,波影花光聚一楼。

赠性甫

邢参

僦却楼居恣赏春,临溪更得采香蘋。一瓢醴酒常浮月,数箧遗书不受尘。

静语未尝关世务,醉眠多是任天真。耆年无恙贫无虑,绛帐传经喜有人。

鳌背元夜

金朝李俊民

山市家家秉烛游,风檐齐挂月灯毬。不须更用闲妆点,人在鳌峰最上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