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蹈的成语

有关蹈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手舞足蹈蹈:跳动。两手舞动;两只脚也跳起来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上》:“乐则生矣,全则恶可已也。恶可已,则不知足之蹈之,手之舞之。”
高蹈远举意为隐居避世。宋·王琳《野客丛书·穆生邹阳》:“穆生高蹈远举,意盖有在,逆知异日必不能免,非知几畴克尔哉。”
赴汤蹈火赴:去;走向;汤:开水;蹈:踩。投入沸水;踏上烈火。比喻奋不顾身;不避艰险。晋 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。”
重蹈覆辙重:再一次;蹈:踏上;覆:翻倒;辙:车轮轧出的痕迹。再走翻过车的老路。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;重犯过去的错误。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窦武传》:“今不虑前事之失,复循覆车之轨。”
蹈厉之志蹈厉:踏地猛烈。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。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。明·刘基《齐侯袭莒》:“发扬蹈厉之志,以成从简尚功之俗。”
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;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。也形容拘泥保守;不敢有任何变动。循:遵守;蹈:踩;矩:方尺。宋 朱熹《答方宾王书》:“循涂守辙,犹言循规蹈矩云尔。”
袭故蹈常袭:沿袭;故:老办法;蹈:踩,引伸为遵循;常:常规,老规矩。因循守旧,照老规矩办事。宋·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袭故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。”
抵瑕蹈隙隙:裂缝,间隙。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。唐·柳宗元《答问》:“而仆乃蹇浅窄僻,跳浮嚄唶,抵瑕陷厄。”
发扬蹈励发:奋发,振作;扬:昂扬;蹈:跳、踏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风发昂扬。明·唐顺之《寄赵浚谷》:“至若老吕,以鹰扬称,以发扬蹈励称,未免露出将才气象,此老吕不及老伊处也。”
蹈常袭故蹈:踏;遵循;袭:固袭;继承;常、故:惯常的;旧的。遵循常规旧法。形容办事只会按照老的规矩;不会创新。宋 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习故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,一为希阔之行。”
发扬蹈厉发:奋发;振作;扬:昂扬;蹈:跳、踏;厉:猛烈;有力。形容精神饱满蓬勃;意气风发昂扬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乐记》:“发扬蹈厉,大(太)公之志也。”
蹈袭前人蹈袭:因袭,沿用。因袭前人,缺乏创新。《宋史 米芾传》:“芾为文奇险,不蹈袭前人轨辙。”
蹈厉奋发蹈:踩,引伸为做,实行;厉:猛烈,迅疾;奋:振作;发:激励。精神振奋,行动迅猛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59回:“吾父老子弟,尤当蹈厉奋发,为民前躯。”
蹈袭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。比喻不吸取教训,再走失败的老路。《宋史·米芾传》:“芾为文奇险,不蹈袭前人轧辙。”
蹈机握杼脚踩布机,手握筘梭。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。汉·徐幹《中论·爵禄》:“位也者,立德之机也;势也者,行义之杼也。圣人蹈机握杼,织成天地之化,使万物顺焉。”
蹈其覆辙蹈:踩;覆:颠倒;辙:车迹,指道路。重走别人翻车的路。比喻不接受教训,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。鲁迅《致郑振铎》:“实因鉴于自己看了翻板之《芥子园》而恨及创始之王氏兄弟,不欲自蹈其覆辙也。”
蹈故习常见“蹈常习故”。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一○八回:“生死存亡,近在眉睫,岂可蹈故习常,依违容忍?”
蹈节死义蹈:履行,实行。坚守节操,以身殉义。《晋书·元帝纪》:“惟有蹈节死义,以雪天下之耻,庶赎斧钺之诛。”
蹈矩循规遵守规矩。明·沈受先《三元记·格天》:“积善存仁,蹈矩循规太古民。”
蹈矩践墨同“蹈矩循规”。明·唐顺之《与严介溪相公书》:“其如某最迂阔樗散,徒有蹈矩践墨之小节,本无经时理物之长才。”
如蹈汤火蹈:踩;汤:滚水。如同在滚水、烈火中行走一样。比喻处境艰险。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命入朝廷,如赴汤火。”
履仁蹈义履、蹈:执行。指履行仁义之道。三国·魏·应璩《荐和虑则笺》:“质性纯粹,体度贞正,履仁蹈义,动循轨礼。”
蹈常习故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。宋·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习故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。”
辞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贵,慷慨有气节。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载:战国时,秦军围赵都邯郸,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,并表示若秦王为帝,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。秦军退后,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,鲁仲连却不受,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,是商贾之事。
蹈规循矩同“蹈矩循规”。明·徐霖《绣襦记·伪儒乐聘》:“空穷读数行书,蹈规循矩没是非。”
蹈矩循彟同“蹈矩循规”。明·宋濂《佛慧圆明无边广照普利大禅师塔铭》:“七岁即就外傅,诸书经目辄成诵,出入蹈矩循彟,有若成人。”
履盈蹈满谓荣显至极。《明史·邵经邦传》:“如徒加以非分之任,使之履盈蹈满,犯天人之怒,亦非璁等福也。”
复蹈前辙蹈:踏上;前辙: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。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。比喻不吸取教训,重犯错误。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今不想前事之失,复循覆车之轨。”
蹈人旧辙辙:车迹,指道路。走别人走过的路。指因循旧说,无主见地人云亦云。宋·朱弁《曲洧旧闻》第七卷:“秉笔之士所用故实,有淹贯所不究者,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以来者,譬侏儒观戏,人笑亦笑。”
循规矩蹈循:遵守;规、矩:定方圆的标准工具,借指行为的准则;蹈:踩。指拘守旧准则,不敢稍做变动。宋·苏轼《拟进士御试策》:“苟无知人之明,则循规矩蹈,绳墨以求寡过。”
鲁连蹈海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,曾说,秦如称帝,则蹈东海而死。后以“鲁连蹈海”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、情操。明·许时泉《武陵春》:“弃礼义而尚有功,鲁连蹈海;堕名城以杀豪杰,李耳出关。”
奋发蹈厉奋:振作;发:激励;蹈:踩,引伸为做,实行;厉:猛烈,迅疾。精神振奋,行动迅猛。邹韬奋《抗战以来·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》:“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庭,奔赴前线,不让男同胞专美。”
高举远蹈举:起飞;蹈:踩上。指远离官场,隐居起来。宋 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》:“唯其高举远蹈,不受世纷,而至于躬耕乞食,其忠义亦足见矣。”
拾陈蹈故因袭陈词滥调。元·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三》:“观其妙趣天得,自成一家,不肯拾陈蹈故。”
乘虚蹈隙犹言切中窾窍。比喻叩击中节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黄龙举起磬击子来,在磬上铿铿锵锵的乱击,协律谐声,乘虚蹈隙。”
蹈锋饮血形容勇敢,不怕牺牲。清·吴敏树《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》:“公骤起乡闾,捐家室,誓徒旅,蹈锋饮血,其军最为雄健矣。”
躬蹈矢石谓将帅亲临前线,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,不怕牺牲自己。三国·魏·曹操《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》:“卿在郡以来,擒奸讨暴,百姓获安,躬蹈矢石,年征辄克。”
涤瑕蹈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。
探汤蹈火犹言赴汤蹈火。喻不怕任何艰险。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会狱》:“宁南兵变,料无人能将檄传;探汤蹈火咱情愿,也只为文士遭谴。”
赴火蹈刃赴:前往;蹈:踩踏。赴汤蹈火。比喻不避艰险。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,皆可使赴火蹈刃,死不还踵,化之所致也。”
赴蹈汤火赴:前往;蹈:踩;汤:热水。形容不畏艰难险阻,奋不顾身。三国·魏·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禽鹿少见驯育,则服从教制,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蹈汤火。”
发奋蹈厉发:奋发,振作;蹈:跳、踏;厉:猛烈,有力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风发昂扬。邹韬奋《萍踪寄语》:“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;发奋蹈厉,艰苦备尝,为的是这件事。”
择地而蹈选择地方行走。形容做事小心谨慎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或择地而蹈之,时然后出言,行不由径,非公正不发愤。”
复蹈其辙蹈:踏上;辙:车轮辗过的痕迹。比喻不吸取教训,重犯错误。《宋史·子砥传》:“今复蹈其辙,譬人畏虎,唁虎以肉,食尽终必食人。”
袭蹈前人
足蹈手舞犹言手舞足蹈。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。唐·陆贽《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》:“闻之者足蹈手舞,睹之者目骇心惕。”
蹈火探汤同“蹈汤赴火”。
蹈汤赴火比喻不避艰险。唐·赵元一《奉天录》卷三:“且须散金帛,犒师旅,使闻鼓而蹈汤赴火,闻金而星布云合。”
再蹈覆辙再:重复;蹈:踩、踏;辙:车迹、道路。重复走翻车的道路,指不接受教训。郭沫若《抱箭集·第二辑·曼陀罗华》:“这也是一种经验呢,我们都是年青人,将来还有生育的机会,我们可以不再蹈覆辙了。”
蹈厉发扬蹈厉:踏地猛厉;发扬:奋发。比喻奋勇直前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发扬蹈厉,大公之志也。”
窒隙蹈瑕窒:塞;蹈:踩;瑕:瑕疵。塞入缝隙,踩住缺处。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或乘对方的间隙进行活动,乘机谋取自己利益或对付他人。西汉·扬雄《解嘲》:“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,窒隙蹈瑕而无所拙也。”
蹈赴汤火同“蹈汤赴火”。唐·孙揆《灵应传》:“君子杀身以成仁,殉其毅烈,蹈赴汤火,旁雪不平,乃宝之志也。”
如蹈水火比喻处境艰难。《元史·张德辉传》:“若宰民者,头会箕敛以毒天下,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,为害尤甚。”
蹈火赴汤同“蹈汤赴火”。李瑛《深夜里发生的故事》诗:“五里远的山路,真正似蹈火赴汤。”
践律蹈礼指遵循礼法。《北齐书 文宣帝纪》:“以王践律蹈礼,轨物苍生。”
蹈刃不旋蹈:踩;刃:刀刃;旋:回旋。面临危险而不返回。《孙膑兵法 善者》:“故民见进而不见退,蹈白刃而不旋踵。
履汤蹈火身入汤火。喻处苦难之境。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重俊传》:“复御家不法,其奴仆若履汤蹈火,忤其意者,或鞭之,或刃之。”
蹈仁履义遵循仁义之道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六回:“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,折矩周规,不得不谓之醇儒。”
履险蹈危谓经历危险。《明史·外国传·日本》:“外夷修贡,履险蹈危,来远,所费实多。”
高蹈远引蹈:踩上;引:避开。指远离官场,隐居起来。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焦弱侯》:“况乎以一时之喜怒,以一人之爱憎,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,混俗和光之徒,皮毛臭秽之夫,如周丘其人者哉!”